close

由來:

  • 布馬陣,又稱「竹馬兒」、「竹馬燈」、「跳馬燈」、「馬兒燈」,客語稱「牽布馬」,是從竹馬戲演變而來的。

 

  • 臺灣有關布馬陣的最早記載中,〈臺灣歷史札記〉一書曾經提到:清順治十八年何斌等乘元宵之夜,各處張燈結彩,君趁「竹馬戲」等技藝的熱鬧時機,逃出荷蘭殖民者占領的臺灣,到廈門叩見鄭成功的史事。

 

分佈: 

  • 布馬陣在宜蘭堪稱普遍,盛時有4、5團,大都與林榮春有關,被稱為宜蘭布馬陣的祖師爺,其多元取材的性格,將傳統注入新意,使其布馬陣頭技藝展現充沛的民俗活力。

 

成員: 

  • 該陣主要角色為狀元郎,其他成員有馬伕與侍衛,人數少則兩名多則九位

buma 圖中為狀元郎跟侍衛

服裝: 

  • 狀元郎身穿大紅袍,戴烏紗帽,腰繫布手執馬鞭

 

  • 馬僮」的裝扮花色不一定,以動作靈活的服裝為主。馬僮看似小腳色,其實他是布陣的靈魂人物,乍看好像陪侍著狀元老爺馬後跑,事實上狀元可被他得團團轉,喘著大氣。

 

 五 表演形式:

  • 布馬陣係以落地掃形式演出,戲碼大都以「狀元遊街」、「傻太(縣老)爺出巡」, 「騎馬探親」,這是滑稽逗趣的形式演出,一上場就會引起觀眾哄堂大笑。另有「困塘」、「洗馬」、「弄七寸」、「過椅橋」等,則以雜耍與特技為主,全賴紮實的功夫為基礎,尤其是馬僮跳躍翻滾,沒有強有力的體能來支撐,那是無法勝任。

禮俗:

  • 布馬鎮遶境遊行途中,遇廟要拜廟。

 

  其他:

  • 除了廟會外,布馬陣也常在節慶時挨家挨戶表演,象徵狀元及第、吉祥如意

 

  • 「狀元」或「縣太爺」身穿大紅色官袍「騎」的布馬,是以竹藤為骨架,上紙、布後再加以彩繪。

 

  • 「馬兒」攔腰切兩段,中間有個架子套在狀元肩膀上,「馬」的頭半段就在「騎馬」的狀元前面,尾部在後面,馬兒登場奔馬四腿懸空抖動,著力的是狀元的兩隻腳。

 

  • 早期的「布馬」,以竹子為馬的骨架,再糊上經過彩繪的紙馬身後來因為紙容易破損,而改為布製的,骨架也用藤條

   布馬陣準備上場  

影片觀賞:

 布馬陣QR      

資料來源:http://192.192.169.112/93/1170594/acrobatic/cloth_hourse_team.html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W5kEzlbL6Q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www.sses.tn.edu.tw/hometown/images/buma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mauli/chushin/5/3g.htm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web.hach.gov.tw/boch/frontsite/cultureassets/caseBasicInfoAction.do?method=doViewCaseBasicInfo&caseId=GE09703000012&version=1&assetsClassifyId=4.1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library.taiwanschoolnet.org/gsh2006/gsh4345/top.htm

             http://www.ihakka.net/hv2010/12caci/2mon-4/1m2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c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